相信目前很多小伙伴对于房贷可以贷到多少年龄这方面的内容都很感兴趣,现在小王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房贷可还到90岁以及22年出生的956万人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表舅这周在微博还瞥到了下面这个所谓的“鬼故事”,顺带正好一起讲讲养老这个老大难问题。
浅究一下,有个逻辑漏洞,社保“下代人交钱,上代人领钱”,也就是说现在交钱的是22岁(本科后交社保)到60岁的一批人,领钱的60到78.2岁(截止22年的平均预期寿命)的一批人,我们分别用A(交钱的)、B(领钱的)来指代这俩批人。
虽有漏洞,但“鬼故事”是在发酵的。这个模式滚续的根本,在于A交的钱需要持续大于B,出钱的人多,领钱的人少,否则僧多粥少,迟早有取光的一天(不考虑投资收益先)。
但现在的问题是,A池子确实在变小,B在不断扩大:
第一,A池子(交钱的人)加速变小,出生人口创新低。22年,全国出生人口仅956万,比16年少一半,假如22年的宝宝,长到22岁交社保,而那时满60岁的(1984年生,距今22年后退休),从交钱改成领钱的有2063万,一进一出少了1000多万,而这个趋势,在未来会持续强化。23年的出生人口预计会更低,因为22年是全民预期最差的年份(所以今天老大在《求是》发文,强调,23年的主要矛盾,首先是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对收入预期差、对生娃养娃本身的基本条件预期差(如果防疫政策延续,产检都是个问题),都不想播种。
1984年,2063万
2022年,956万
第二,B池子(领钱的人)在变大。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在提高,2000年是71岁,21年到了78岁,大家对“喜丧”的界定基本要到90岁往上了(是不是就能和上面贷款可以贷到80-90岁联系上了?)。而这回疫情可以明显看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我们的执政基础,随着医疗的进步,预期寿命只会越来越长。
一来一去,两个池子的力量发生了逆转,社保的问题就显现了,社科院之前提到,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如果前面提到的趋势强化,也不是危言耸听的事。
如何逆转、或者说减缓这个趋势,其实是政策持续在考虑的问题。
一方面做大A池子(交钱的人)。第一,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相继出台(但目前很多的政策都是管生不管养,配套有待跟上);第二,压制房价,16年出生人口拐点出现,这和房价的走势基本一致,房价这轮在16-17年见顶,房住不炒从16年底开始出台;第三,推进职业教育,加快分流,早点上班早点交社保...
另一方面做小B池子(领钱的人)。只有延迟退休这一条路,所以延迟退休,从长期来看,大概会跟随预期寿命水涨创高。类似新加坡这样80岁老人,还在开出租的,未来也会常见(没驾照的赶紧考个吧)。
另外,提高蓄水池的投资收益也很重要,这也是为啥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关键的原因,只有有了长牛的资本市场,才能取得长期向上的投资收益,才能一定程度上对冲交钱人数减少的趋势。
上面,表舅说的是宏观的趋势。
但是,假如,你真的是一位92年生人,摆在你面前的现状,确实就是往前推30年,1963年出生人口是历史之最,2900万 (正拿着你交的钱),往后看30年,2022年,历史最低900万 (未来不见得交的前够你拿),人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政策的有效性】上(你就想想你自己想不想生吧),还是得多为自己做点打算。
所以,从去年开始,风风火火开始推进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为啥逼的人死去活来的,因为国家(人社部)能看到这趋势,这事迫在眉睫;银行也很急,因为一人就一个账户,开给隔壁银行,以后就没自家什么事了。只有客户一脸懵逼,开户送一桶油 一袋米,还能信用卡商城送个积分?那行吧,我也没搞懂是个啥,先开了再说吧。
但理性来说,即使你是个92年的小伙儿,养老投资也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事,早点研究一下总没有坏处。除了交社保以外,如果现在要开始规划,怎么投资养老?我们看看怎么说的先,按照现在个人养老账户的规定,你把钱打到个人养老账户后,能够投的东西,包括存款、保险、理财和基金,具体就是下面这张表。
长期来看,我们投资的目的,在于跑赢货币贬值的速度,所以得把现金投出去。那么你去配置,以养老为目的的产品,就是要长期能跑赢货币贬值的速度。昨天,我们有提到过(《M2三十年增178倍,未来若干年投什么去跑赢》,点击链接查看),最近20年,M2(总货币)增速是14%以上,最近5年是9%出头。
CPI大概在2-3%左右,但实际的通胀肯定要比2-3%高,因为这么年来咱一直都是农业补贴工业和服务业,所以粮食这种基本生活用品价格涨价比较温和,但房子、油价、看病等资产价格都是肉眼可见的快速增长,所以我们粗暴一点,假定取个M2和CPI的平均值作为投资的锚,也就是差不多年化复合增长率5-6%,如果你是一个92年生人,这就是你要找的未来三十年的投资品种。
所以,再看上面的表。先看存款和保险。直接删减引用一下招商任瞳团队的说明。
储蓄存款:产品类型为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期限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需满35周岁才可购买;产品适用专用利率,目前整存整取的利率为3.5%-4%,略高于五年定期。
个人养老金保险:具备保证利率,2021年实际结算利率约4%-6%。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可提供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产品提供稳健型、进取型两类账户,具有不同的保证利率。
你会发现,从跑赢贬值的角度看,其实购买养老存款(长期基本跑输)和养老保险向上弹性都不大,但产品都相对更稳健。
再看养老理财和养老基金。
这两类从投向上看,其实本质上是一类产品:做权益和固收资产之间的大类资产配置。这周,也披露了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
最后,讲讲公募养老产品。公募养老产品有两个特点:
第一,按照不同的权益类资产的上限,划分了稳健、平衡、成长、激进四个类型。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设,推荐大家看一下下面这篇,基金业协会19年做的分析,基本参照美国的情况,进行了解释,写的不错,如果需要,可以直接私信我。
业绩比较基准是沪深300和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按比例的拟合。借用一张之前国信证券做的各类股债配比下的风险/收益图,可以看到不同比例下,你年化回报率和年化波动率的对比情况。
第二,底层资产,投向上以fof为载体。这块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啥要规定的这么死,养老公募一定只能投基金,如果眼光放长,你就会看到监管良苦用心。首先,养老产品覆盖人群广,要确保产品风险可控,如果直接投股票和债券,那么债券的踩雷风险(比如这两年的地产)、全市场几千只股票的选股风险(特别是小票的流动性风险等),每家基金公司的债券和股票名单都不一样,都是不可控的,而养老fof的底层基金,要投证监会认可的白名单,第一道风险就差不多把住了,况且fof可以把底层的单一资产的风险缩小到10%(因为上下两层双十的控制)。其次,道德风险,fof除了多买点自家基金,很难有其他道德风险。最后,不管是清理迷你基金、要求基金产品不能风格漂移,其实都是监管面向长期的举措,最终使得养老fof的投向都是长期可控、特征固定的资产,这样是不是就买的放心一点(肯定不是完全没风险,但是面向几亿人的产品,肯定要尽可能通过机制做好前端的约束)。
话说回来,其实表舅一直有个想法,就是针对养老fof的产品,与其用白名单去规定可投资基金的名单,监管也许可以进一步考虑创设一些权益部分主要投资指数基金的产品?为啥?
第一,长期来看,能连续或者每年跑赢指数的主动管理型产品,是不多的。当然fof的基金经理还是得做做仓位控制和风格切换,不然哪里去赚超额阿尔发?这也是为啥,我在做《百万定投计划》(点击打开链接)时,选择了指数(当然我自认为没有连续的择时能力)。
第二,今年又迎来了一波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人员的稳定性又是个问题。假如A基金经理因为业绩好进了养老fof白名单,但一年后基金经理换了,该不该剔除?
大家都还要活很久,养老这个话题可以做一个长期的系列,到时候大家有什么想听或者想聊的,也可以私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