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目前很多人对于太仓发展大手笔融江追海建设两地两城方面的知识都特别想要了解,那么周先生也是在网络上整理了一些关于太仓发展大手笔融江追海建设两地两城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解答大家的问题。
“太仓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第500万个标箱,起吊!”12月24日,随着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一声令下,太仓港开港26年来的第500万个集装箱被缓缓吊至“海运远耀号”集装箱船,向着目的地踏浪远航。
全省第一、全国第十大集装箱港,长江外贸航线最多的港口、全省进出港国际航行船舶艘次最多的港口……太仓港的大跨域,正是太仓市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缩影。这个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强的江南小城,以融江追海的大气魄,精彩演绎“小”与“大”的辩证法,发展成为“长江第一大港”“中国德企之乡” “最具幸福感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太仓带来全新机遇!”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说,作为江苏唯一既临沪又临江的城市,太仓先天优势得天独厚,必须胸怀大志,当前正以大格局大手笔谋划建设“两地两城”——临沪科创产业高地、临江现代物贸基地,现代田园城市样板、中德合作城市典范。
抢抓大机遇:
打造国家战略支点和特色枢纽
作为大上海的“隔壁邻居”,早在2003年,太仓就在长三角率先提出“接轨上海”发展战略。2016年,“接轨”变“融入”,太仓从承接上海溢出效应,转为谋求沪太同城深度合作。就在进博会前夕,太仓在浦东陆家嘴举办2018沪太协同发展推介会,现场启动嘉昆太协同创新圈2平方公里核心园等6大项目,并签约做大江海中转平台等35个项目。
“两地两城”发展新目标应运而生。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兴平认为,当前长三角进入区域交通格局、创新格局、生态格局、对外开放格局深度重组和高度一体化的新时代,“太仓要找准在苏州、江苏以及长三角的位置,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支点和特色枢纽,‘两地两城’就是这个支点和枢纽”。
沈觅表示,太仓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临江临沪,将坚持以特色化发展提升城市能级,锁定主导产业“航标”,夯实实体经济“底盘”,发动科技创新“引擎”,打响“两地两城”品牌。
胸怀大格局:
广聚英才建设“两地两城”
建设“两地两城”,关键在人才。在太仓市政府智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看来,太仓的现代田园城市定位、政社互动社会治理创新以及对德合作产业特色,都是集聚人才、建设“两地两城”的禀赋优势。
太仓的最新举动是引进一流大学。
拥有新一代仿生无人飞行器等“黑科技”的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曦介绍,很快会有10个院士级的科研团队来到太仓开展技术成果转化。
西工大是我国唯一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为特色的“双一流”重点大学,去年11月10日,西工大首次到太仓考察;今年1月15日,太仓市政府与西工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月9日,在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省长刘国中等两省主要领导的见证下,江苏省政府与西工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江苏省政府支持西工大在太仓建设长三角研究院和校区。
在太仓,“小城”和“大学”的联姻佳话,还有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西交利物浦3月底宣布在太仓建设新校区。
发展大手笔:
从“跟跑”“并跑”到自主创新
建设“两地两城”,焦点是创新能力。向身边的德资企业“贴身学习”,是太仓人培育创新能力的“独门秘籍”。
有着25年对德合作历史的太仓,目前已集聚了超过300家德资企业,形成了显著的“德资高地”。
跟随“德国老师”贴身学习20多年,太仓不仅收获现代产业体系,还有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太仓决策层清醒认识到,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过程,久久为功方为正道!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先是“跟跑”,现在部分领域实现“并跑”,而谋划新时代新发展,太仓要敢于设计自己的“领跑”项目!太仓提出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1115”产业发展框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在为将来的“领跑”积聚力量。
2016年,上海交大博士后张家奇来到太仓创立浩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发,最新研发的灵巧型云化机械臂,融合小型机械臂、人工智能、云服务功能,重复定位精度控制在±0.02毫米以内,击败国外竞争对手,打入德国海瑞恩集团的全球采购体系,拿下1000台订单。
“德国经济实力强大,很大程度上靠一大批踏踏实实搞创新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张家奇信心满满:“企业无论大小,都要有永不言败的创新和拼搏精神。在太仓这片沃土上,我们有信心发展成为智能制造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