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网荣华网

荣华网
荣华网知识网站

封俊虎:兼魏碑之神集精草之美

想必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封俊虎:兼魏碑之神集精草之美都比较感兴趣,如今小雨就在互联网上为大家归纳了一些关于封俊虎:兼魏碑之神集精草之美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解决你的疑问。

“我们的书法不是无根之木,不是浮萍。我们的书法从传统当中来,一定要继承,一定要以古为师”,封俊虎在长期书法创作中,坚持临习古人,他觉得在继承中国优秀书法传统的同时,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古人讲究用心,用手,用眼尤其以用心为主,最根本的就是用心思考怎样去临摹,这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也是一生的事情。当今书坛,有很书家在畅谈“个性、创新”,以至于书体“狂怪、变异”,让人不忍斜视,横生乱象,混淆视听,当下必须正本清源,还传统书法本源面貌。

现在书法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浮躁,盲目的追求个性、追求创新,展厅里的作品都张扬着“个性”,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展厅里走出来一个书法大家是非常难的,书法仅仅依靠炒作,只是昙花一现,很多当代名家他们是有了极高的功力和涵养之后才应社会的要求举办展览,而不是做了展览以后,就一定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展览之前,他们就经历了沉淀,这个沉淀过程是寂寞,寂寞和喧嚣是对立的,寂寞产生经典,经典一定是沉淀出来的。

在接受专访时,封俊虎告诉我们,印度前总统尼赫鲁曾经对他女儿说:“有一个国家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你应该学习它,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练习书法需要静下来,沉下心来学习,“师古、泥古”并不是一件坏事,时时刻刻去笔临、意临,才能有所成就。现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导致很多年轻人,包括很多书法界的同道都在追求速成!“朝学执笔,暮则自夸其能”怎么可能成为大家呢?书法艺术是一个马拉松式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一点懈怠,若想一朝一夕达到非常高的艺术成就,是不现实的,只有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古为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师,去修养,去锤炼,把书法上升到一种生活状态,变到不可以忘怀,将它变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才能树立一种文化的正大气象,才能做到弘道养正,但是,有些人学习书法好多年,进步甚微,关键是用心不够,如果每天仅仅是“对帖造字”,不去读帖,不去用心揣摩,学的仅仅是表面,学了很多年!只是在做隔靴搔痒的事情,达不到传统文化的内核。封俊虎先生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开始临帖,七点半去上班,晚上下班七点半开始写字到十一点半,每天把临帖、读帖作为主要工作的一部分,已经坚持了三、四十年,他觉得临帖、读帖是一个书法家一生的事情。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指纹,中华民族的子孙延续了用筷子就餐的文明,那么,也应该拿起毛笔来,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一个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清末著名魏碑大家张裕钊,从学者甚众,封俊虎的父亲与张裕钊的弟子尹冠英,亦师亦友,近水楼台先得月,封俊虎的父亲逐渐成为研习张裕钊体队伍中的佼佼者,在当地小有名气。封俊虎自幼在家父的教导下,研习张裕钊体书法,青年时期,以“张裕钊体”创作的作品荣获“全国文汇书法竞赛”二等奖,此后,以扎实的基本功,在“全国首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等多项展览中连续获奖,书法艺术崭露头角,成为书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后来,对书法艺术如饥似渴的封俊虎为寻求更多的滋养,深入探寻张裕钊墨迹,研究魏碑的发展过程和形成特点,寻遍大江南北魏碑遗存和原始拓片,研究历史古籍,转益多师,笔耕不辍,现在不仅仅掌握了“张裕钊体”精髓,而且形成当代独具面貌的书法风格,如:封俊虎的魏碑楷书笔力沉雄,气势高古,得益于深入于《元帧墓志》、《石门铭》、《郑文公碑》、《张迁碑》和《石门颂》、《灵飞经》和钟繇的“三表”等;行书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出于“二王”以及《敦煌写经残卷》、《陆机平复帖》、《出师颂》等;草书含蓄多变、妙理无穷则精研于张旭、怀素及汉代的张芝等,封俊虎的学术观点《张裕钊书法初探》一文入选“全国首届青年书学研讨会”,理论文章:《当代草书名家——封俊虎》、《庚寅回眸——封俊虎艺术心旅》、《封俊虎:用心书“心经”》、《封俊虎草书马凯先生满江红漫漫复兴路长卷》、《吟草——封俊虎书法作品选》、《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应该拿起毛笔来》等著作先后出版发行,在书法界得到专家、学者的共鸣。

赞(0) 打赏
欢迎转载分享:荣华网 » 封俊虎:兼魏碑之神集精草之美
分享到: 更多 ( 0 )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荣华网

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