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目前好多人对于洛阳 上海市场都是颇为感兴趣的,那么今天小编也是在网络上整理了一些关于洛阳市涧西区上海市场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难说再见,上海市场
青岛路上,川流不息鸣笛声声的汽车,取代了熙来攘往比肩继踵的人流。盛极一时的上海市场步行街渐行渐远。所有的遗憾、留恋、缠绵、惆怅触发的复杂心情,都渐渐平复。上海市场的繁华成梦,似乎已不可逆转。
曾看到过一篇名为《再见,上海市场》的帖子,情深意重,但‘’再见‘’的纠结却流露在字里行间。名为再见,其实骨子里难说再见。这是几代涧西人的一个心结,一种情感。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结和浓郁情感,如果说现在已茁壮成了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根须就植根于上世纪50年代中叶。六十年潜移默化的情,一个甲子风雨酿造的酒——上海市场,怎能轻言再见?
让我们把记录涧西发展历程的历史镜头,拉回到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4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其中有七个在洛阳落地,大多建在当年地广人稀的涧西。在大片大片的麦田里,错落着出现了许多用苇席搭建的工棚。十几万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隋唐西苑皇家园林之地,在如此艰辛但又不乏思古幽情的环境中,拉开了涧西工业集聚区的大规模建设。正如银环所唱得豫剧朝阳沟戏词: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工业建设一日千里,商业后勤服务也要紧锣密鼓的跟进。在工地周边,建设了代号703,704等几个也是苇席棚搭建的简易市场。但考虑到生产区和生活区建成后,几十万职工和家属的商业服务,必须要有正规的市场。所以未雨绸缪,建设了东西两个砖混结构,全部平房,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大型市场。
市场有了,商家在哪里?当年离涧西十几路的老城,仅有六万人口,无法给既将横空出世的涧西新城区提供完备的商业服务。市政府向上海和广州求援,动员当地的工商业户支援洛阳。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全国一盘棋。只要祖国需要,打起背包就出发。于是,许许多多的国营民营的工商业户以及从业者,携家带口,作别上海,广州大城市,来到洛阳,来到涧西。
也许,他们在洛阳东站下车伊始,看到眼前破落的小城,会有失落感甚至伤感。但当他们投入到涧西沸腾的建设大军当中,就开始忘我的工作,在涧西扎下根。
一位在上海市场居住了半个世纪的网友说,当年他随母亲来洛,火车咣咣当当得经过巩义时,看到一晃而过的排排窑洞,他的妈妈忧虑而后到洛是不是也要住窑洞?在东站下车天已擦黑,眼前低矮陈旧的民房,狭窄的没有路灯的街道,让妈妈神情暗淡。可是,来到了涧西的市场,到了工作单位青年营业部,妈妈就忘了这里的陌生、单调、艰苦,鼓足工作热情,拉起架子车,穿越麦田的小路,给各个工地送各种商品。
两大市场的商户渐渐多了起来,百货,土杂,饭店,照像,理发,洗浴,药房……应有尽有。随着一拖,洛轴等大工厂的建成投产,从中州路到景华路再到西苑路,大片苏式建筑街坊里住满南腔北调的职工和家属。两个市场生机盎然,热闹非凡。由于东边太原路附近的这个市场,大部分是广州迁移来的商户,就命名为广州市场。西边青岛路的这个市场由南大百货,万氏照相,万国药房,大利饭店,大新酒楼等等来自上海的商户构成,故名上海市场。
涧西大厂多,人口也多了。几年间,洛阳城区人口由6万突飞猛进到50多万。考虑到这两个市场的承受能力,厂矿错开休息。比如一拖休周四,洛轴休周二,洛矿休周五,黄冶休周六等等。而西苑路南的研究所院校等仍在周日休息。
休息日的上海市场,宛若生活基地、游乐世界、儿童乐园。居民们举家出动,走出街坊,前去购买生活用品,照全家福,理发修面,聚餐等等。少年儿童们更喜爱的是牡丹公园的大象滑梯、青年营业部对面翠绿松柏环绕着山顶小亭子的假山、工人文化宫里的旱冰场及影剧院。当然,路边的小人书摊,两分钱可以痛痛快快地和‘’杨家将”亲近,和“岳家军”畅谈,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日子原本是按步就班地,一天撵一天地度过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涧西人也习惯了上海市场的简洁,质朴,和难解难分的生活关联,不离不弃的真情实感。但进入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以上海市场百货大楼的建成为标志和起点,整个市场开始了洗心革面,日新月异,蒸蒸,翻天复地的华丽转身。
当甩掉了“资本主义尾巴”的个体经济,在青岛路雨后春荀般的出现,涧西苏式楼街坊里的人们,用疑惑不解的迷茫眼神,打量着九号和十号街坊之间的青岛北路上那些“奇装异服”,突然发现,身着的服装不仅仅固化在蓝白灰,也不限于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国防绿。还可以新奇,可以鲜艳,可以多彩缤纷。人们逐渐对华丽服饰认可、接受,喜欢。也习惯了青岛南路上一排排涮牛肚的锅灶里飘逸出的麻辣浓香……
九十年代,步行街的建成,成为上海市场开启繁华之路的里程碑。当新上海,德众,假日,纺织品等一幢幢商业大楼布满了青岛南路两侧,当琳琅满目的华丽服装,前卫鞋帽,精品针织,七彩毛线,陈列在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沿街店面,步行街上蜂拥而至的人潮,便多了欣赏的心境,便有了购买的欲望。上海市场,已经不再是主要为涧西居民提供常态商业服务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其新鲜的商业模式、千姿百态的商品陈列,迸发的影响力和接纳力迅猛的向全洛阳市乃至洛阳周边县区扩散。上海市场,成为了洛阳市的一个商业窗口,一张活力无限,欣欣向荣的金质城市名片。
步行街退出了历史舞台,尚可以无奈的道一个别,说上一声再见。但在涧西几代人的情感中,与涧西工业新区同生共行的上海市场难说再见。那些背乡离井,从五湖四海来到洛阳,扎根涧西的第一代人,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他们是涧西宏图大业的参与描绘者,他们也是上海市场从无到有,自小变大,由简入繁的见证者。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很少远离上海市场。他们记忆中有很遥远的青年营业部,万国药房,上海理发店……还有在万氏照像馆拍的全家福,文化宮最早的苇席棚子戏院里马金风的唱腔。他们情感更深沉,怀旧更执着,想要把上海市场从心底抹去,难!
随父母从东北,山东,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来到洛阳的50后们,无异成为了涧西的第二代人。他们从玩尿泥的年龄起,先是跟着大人去照像馆拍照,之后和小伙伴们在青年营业部环形的营业厅转圈圈跑着玩。连通小李村和文化宫,直达大市场的那个小巷子,那就是50后孩子们的欢乐通道。他们的记忆中,不光有假山,还有几个卖宝塔糖的盲人。那个年月,饮食卫生条件不好,小孩子们大都生过蛔虫。这个宝塔糖就是打蛔虫的灵丹妙药,很有效。但孩子们不把它看作打虫药,而是当做花花绿绿,甜甜的可口的诱人糖果印在上海市场记忆中。
这一代人,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是在涧西的厂矿院所的子弟学校度过,也大都在涧西的大小工厂里工作到退休。如今也都是花甲乃至古稀之年。每个人的心中,都珍藏着一本永难舍弃的上海市场“故事会”。这一代堪称文化断层的一代,在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在他们在而立之年,又开始对文化的追逐。电大,夜大,自考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上海市场的新华书店,文化宫的图书阅览室,景华路青岛路口的书报厅,不乏其人身影。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上海市场不仅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商品的满足,文化的温馨,清晰的刻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难以说再见。
八零后的独生子女们,可以标注为老涧西的第三代。这一代人的文化层次明显提升。与他们的父辈的父辈,从北上广等大城市移民洛阳相反,相当一部分人大学毕业后不回洛阳,留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作生活。不知这是不是个历史误会?但他们仍时不时回望洛阳,回望涧西,回望上海市场。那里有他们追随父母至亲走过的身影,有不同于老一辈人的别样感受,品味的是日新月异的新的商业景象。
印在这一代涧西人心中的上海市场,是青岛北路香港街目不暇接的新潮服饰。是甲壳虫磁带店老板,大胡子长头发怪异服装的招风形象。是上百大楼后边,青岛路两边,文化宫内外,那慑人魂魄,刺激味蕾,留连忘返的大千美食……
上海市场步行街消失了,最初被戏称为自由街,又繁盛成香港街的服装一条路淡去了。但上海市场还在,虽然褪去了往昔的繁华外套,无法再续的傲世传奇,已不是传统的商业中心,却永存在老涧西几代人的心中。
有一种情感,不再浓烈,却不会消失,这就是上海市场的记忆,是难说再见的缘由……
后记:上海步行街取消了,青岛路得以向南打通。如今,青岛路北连接中州西路,与对面向西错位的华山路正在施工取直。按照规划,此属周山大道建设的一环节。周山大道完工后,将形成南接瀛洲大桥,北到飞机场的南北大通道。上海市场会因此而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吗?试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