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目前有很多人对于元青花小罐价格这方面的内容都很感兴趣,那么小肖就在互联网上为大家归纳了一些关于元青花人物罐的价值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之所以动笔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小王的缘故。
我头条号上的一些文章里面,很多文物实证的图片都是小王给我提供的。只要有稀罕的老货,他总会拍了照片,给我发到微信上。
小王经常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亲手摸一摸真正的元青花。
小王比我小几岁,我便叫他小王。小王是个采煤工人,一天三班倒,白着脸下井去,黑着脸上井来,累死累活的,经常躺在澡堂的热水池子里就睡着了。
小王年轻,不怕累。也不是不怕累,是根本就不敢歇着。他得养活老婆孩子,每个月还得还房贷车贷,柴米油盐水电费,肩上的担子,比他二十来年挖出来的煤都要重。
别人闲下来了,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将,小王从来不。他一下班便开着车子,跑到山沟沟里,走村串户收古玩。
唐青花瓷枕残片 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
生锈的铜钱,缺了角的黑白老照片,一尺来长的铜锅玉嘴旱烟袋,摇摇晃晃快散了架的太师椅,还有破烂不堪的瓶瓶罐罐、盘盘碗碗,见什么收什么,然后一倒手,再加价卖给古玩店,运气好的话,也能挣几个零花钱。
但是这三年,小王的运气就不行了。别说经常出不了门,收不上什么东西来,就是偶然收了点老货,也经常脱不了手,因为很多古玩店都没什么生意,有些甚至还关门大吉了。
那就好好上班吧,好歹每个月还有一点工资收入,也不至于饿肚子。可谁知就在前几天,小王给我发信息说,他一连好几天,吃不上喝不上,饿得前胸贴后脊梁。
元·青花云龙纹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原来,小王在单位“感冒”了,发高烧,不停地咳嗽,却又回不了家。
他披着一床棉被,蜷缩楼道的角落里跟我视频,啜泣着说:“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只能跟着他一块长吁短叹。半天,才说道:“等来年春暖花开,咱俩厮跟上,去一趟湖北博物馆,看看那个你天天挂在嘴边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小王望着屋顶,眼角有泪光闪现,他说:“我要是能收这么一个元青花大罐,一倒手挣他几个亿,这辈子就再也不用给人做牛做马了。”
元 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亚历山大瓶)
与普通花卉纹饰相比,带有人物传说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少之又少,目前发现的,大概有10件,十分珍贵。
湖北省博物馆
一个博物馆有元青花瓷器,这个博物馆就不能小看了。若是有一件画有人物的元青花罐,那就更是不得了,堪称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
在湖北省博物馆,就有这么一件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爱图梅瓶”。
所谓“四爱图”,就是“王羲之爱兰图” “周敦颐爱莲图” “陶渊明爱菊图” “林和靖爱梅鹤图”这四幅人物图案。
湖北省博物馆藏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也有学者认为,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的命名有所不当,其中“王羲之爱兰”实乃“黄庭坚爱兰”。
比如,元朝虞集在《四爱题咏》所作的序中,是这样说的:“所谓四爱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又附益以林逋仙之梅,黄鲁直之兰者也。”
鲁直,就是黄庭坚的字,他和苏轼是好友。我们初中课文《核舟记》就说过:“苏、黄共阅一手卷。”
湖北省博物馆藏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上的“四爱图”
“四爱图”所绘故事取材高雅,展现了古代文人淡泊名利、志趣高雅的品质,以及不求功利、回归自然的情操: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兰花,喻隐逸之君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象征“一品清廉”;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爱梅花的高雅和白鹤的飘逸;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深爱菊花的傲霜品性,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
这件四爱图梅瓶,是2006年在湖北钟祥郢靖王墓中出土的。郢靖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四子朱栋,死的时候,只有27岁。
郢靖王墓中出土的“四爱图梅瓶”
据明嘉靖《兴都志》记载:“王薨之逾月,妃郭氏痛哭曰:‘贤王舍我以去,我寡而无子,尚谁恃邪?念自幼嫔贤王待如宾友,今安忍独生乎。’乃整妆对镜,自写其容,付谨密宫人掌之。云:‘候诸女长成识母之遗容也。’遂自尽。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
郢靖王死后一个多月,他的妃子郭氏也自尽了。一个原因是夫妻俩感情很深,在丈夫去世之后痛不欲生。还有一个原因是,她与王爷共育4个女儿,却没有生下一个儿子来继承王位,觉得自己这样生活下去,没有多大的意义。
湖北省博物馆藏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于是她对镜“自写其容”,然后把这幅画卷交给了宫女,交代宫女说,待4个女儿长大后告知画中便是母亲模样。之后便自缢殉情,与夫君一同永世长眠。
郢王妃自尽后,封国被撤,她的女儿们被送到了首都南京生活。
这件青花四爱图梅瓶,就是郢王妃喜爱之物。也正是因为这段凄三星爱情故事,我们今天才有幸见到这件珍贵的“至正型”元青花。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所谓的“元青花”,就是指元代烧制的那种白底蓝花的瓷器。这个说法也对,但并不准确。
元朝文宗皇帝画像
至正,是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起止时间是1341年~1368年,一共28年。
这个年号之所以被今天的人们广为熟知,是因为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瓷瓶。
花瓶的颈部记有62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元青花“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大英博物馆托管
大意是说在正十一年(1351)四月某一天,江西上饶玉山县一个叫张文进的人,为祈求神灵保佑合家平安,向庙里供奉了一只香炉、一对花瓶。
这对在庙里供奉了500多年的花瓶,在民国的时候,被文物贩子弄到了北京,但琉璃厂古玩店的行家们一看这62字铭文,无一例外,都认为是膺品而拒绝收购。
元青花“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上的铭文
1930年代的北京琉璃厂
1952年的时候,美国人波普博士发现了这对象耳瓶。波普博士是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的研究员,对中国瓷器颇有研究。
青花凤凰瑞兽穿花纹四系扁方壶(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元青花浮出水面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仅仅只是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这种青花特点浓郁的纹饰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中国符号”,被印制在现代各色器物上,又被忙碌于柴米油盐的人们所熟知,是源于一段与财富有关的故事。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命名为“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人物大罐,被古董商吉瑟普·埃斯肯纳茨以1568.8万英镑(人民币约2.3亿)拍下,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这件重仅二十几斤的瓷罐子,以当天的国际外汇牌价,可以买2吨黄金。一件小小的瓷器,动辄数亿元的拍卖价,这恐怕也只有青花瓷了。
古董商吉瑟普·埃斯肯纳茨
这类青花瓷,以国产料为青料,发色灰黑,绘画疏朗,制作粗糙,器型相对较小,主要为民间日用生活用器皿,如碗、高足杯等。
延佑,是元朝元仁宗的年号,起止时间为1314年~13201年,共计7年。
延佑六年青花牡丹塔盖瓷瓶
之所以用“延佑”来命名这类瓷器,是因为1972年的时候,在湖北省黄梅县西池窑厂元墓中出土了一件青花牡丹塔盖瓷瓶,据墓中出土一张地券记载:“墓主安百四,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殁于延佑戊午四月十七日,葬于延佑六年已末岁十一月初四”,证实这件青花瓷为延佑六年(1319年)生产。
元 青花昭君出塞图高足杯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至正型”元青花并不单是指元代至正时期(1341~1368)生产的青花瓷器,而是以至正年间烧制的这对花瓶为“标准器”,凡是以进口“苏麻离青”为青料、发色浓艳、绘画精密、胎厚体大、层次繁多,绘制内容相仿的元青花瓷器,都被统称为“至正型”。
这种类型多为大罐、大盘、大瓶(梅瓶、玉壶春瓶)等器型,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都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提到元青花,人们都会与稀世珍宝、天价瓷器联系起来。那么,元青花瓷器为什么会如此珍贵呢?
如果抛开“物以稀为贵”,以及资本操控等因素,单就元青花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而言,它在中国艺术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
元青花的历史地位之高,一在创新,二在包容。
青花瓷又称为釉里青,是釉下彩瓷器的一种。釉下彩不同于唐三彩的釉上彩和宋代瓷器的烧制方法,它是以天然钴土矿为呈色剂,在白釉坯胎上用毛笔描绘图案花纹,然后覆盖一层透明釉后,入窑经过1300℃的高温烧制。
元青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艺品,创新地采用了彩绘的手法,将中国书画艺术从宣纸搬到瓷胎上,使中国水墨画艺术融入中国陶瓷烧造中,实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载体,开启了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和包容一切的文化气度是分不开的,元青花就是这种包容精神的最好体现。
元朝之前,文人雅士推崇的瓷器品类,无不以含蓄雅淡为要,在纯白的背景上,略施“粉黛”,以极为流畅的笔画犀利地浅浅刻画出几道淡影般的轮廓,若有似无、隐约朦胧。
元青花瓷虽胎白色青,但色彩如此鲜明浓艳,画面如此繁复细密,艺术表达如此直白热烈,是前所未有的。
元 青花水波云龙缠枝莲花纹大罐
所以,明初曹昭论及景德镇瓷器,曾有语:“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13世纪,蒙古铁骑踏平欧亚大陆。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东起太平洋,西到红海岸,几乎整个中亚地区都是元朝的属地。元朝与中西亚,甚至欧洲、非洲等地区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极其频繁。
青花缠枝花卉纹镂空器座(英国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藏)
伊斯兰宗教文化与元王朝的蒙古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崇蓝尚白”的审美意识,影响了中原区域的审美观念。景德镇陶瓷技术人员为了达到西亚客户的需求,不断研究新的配方,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从而制作出适合伊斯兰民族席地而坐、十余人围坐手抓饭用的大盘大碗大罐。
波斯地区细密画 从画中可见明朝使臣的形象和非常明显的青花瓷器
同时,在纹饰方面,也一改汉族含蓄淡雅的传统风格,以西亚人极其崇尚的青金石为颜料,融合波斯细密画、阿拉伯纹饰和中国传统元素,创作出一种细密繁复、层层叠加、几无留白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胸怀天下、包容万象的大国气度的集中体现。
威尼斯画家贝里尼《诸神之宴》油画中的青花瓷器
元青花的艺术价值之高,一在“青”,二在“花”。
波普博士总结“至正型”元青花的特点时,曾经这样说:“最令人惊叹的是青料的使用,单独器物上呈现从浅灰蓝到海军服相近的深蓝条纹,经常产生铁锈斑,色泽通常浓艳、明快”。
瓷器之所以能烧出青色来,是因为使用了含钴的呈色剂,这是一种闪着银色光芒的黑色石头,提炼后经火焙烧成为蓝色。这种从古代波斯进口的高铁低锰钴料,在元代和明代早期,被中国人称为“苏麻离青”,也有人称之为“苏渤尼青”。
青花缠枝莲花杂宝纹蒙古包(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据相关资料,当年运到中国的钴料,比黄金还贵,是“用小秤称的”,这种小秤,应该就是戥子。
戥子,是我国一种特有的精密计量工具,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厘、毫。一般用它称量黄金、白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也用于称量药品和香料等分量较小的东西。
戥子
苏麻离青作为元青花的呈色料,一开始就以极其昂贵的价格和一种神秘幽蓝气质,赢得世人追捧。这种自然形成的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成为元、明早期青花瓷的重要身份标志。
元青花的“花”,更是令人震撼。它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
元青花的“花”,另一奇为“纹饰繁密”,装饰极有特点。走兽翎毛、花卉瓜果、虫鱼人物,还有各种边角及辅助纹饰,密密匝匝,很少有像中国画通常要求的“留白”。纹饰虽密,但是分层较多,少则三层,多则九层,繁而不缛、多而不乱、密而不匝,有一种特殊的兼具东西艺术神韵的美感。
元青花瓷所呈现的美学特性是多元的、综合融通的、兼收并蓄的,其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釉下绘画灵动的表现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张文平)